聚焦乡村振兴丨南华共识发布,“南华彝绣与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田清发布时间:2024-08-01浏览次数:254

728日至30日,南华彝绣与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暨高校手拉手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举行,聚焦乡村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发布《乡村振兴南华共识》。

本次论坛活动由东南大学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东南大学南华彝绣研究中心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筹)承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原江苏省政协秘书长郝星辰,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南华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陈如军等出席,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以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16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东南大学南华彝绣研究中心主任赵天为教授主持。

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旨在学习贯彻《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人才、科技优势,聚焦乡村振兴,合作开展南华彝绣帮扶。东南大学在南华设立创新工作站和彝绣研究中心,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品牌打造的帮扶方式,积极探索"彝绣与敦煌的时空跨越,文化、艺术、科学的领域跨越的创新发展模式。同时,开展至善彝绣馆、全国首批美丽工坊、彝族刺绣传习所建设,补齐乡村文化发展硬件短板。他希望,未来通过跨届联合为助力,让彝绣+成为展示乡村特色文化的载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

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致辞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表示,东南大学南华彝绣研究中心既是实践产学研的重要平台,也是用数字化和当代设计激活乡村地区遗产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前哨阵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高校不仅是教育中心,还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重要策源地,中国艺术人类学会集聚各方各校力量,担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探索和研究如何通过艺术促进人文发展、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跨届融合,以新质生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致辞

南华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陈如军同志代表县委、县政府热烈欢迎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就南华彝绣文化产业发展开展现场指导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乡村手工艺彝绣能够变为南华的一张新名片,返乡创业丁兰英老师能够变为彝绣的领军人才,南华彝绣产业产值从几百万元发展至几千万元,帮助109位残疾人就业,获得全国首批美丽工坊、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全省大师工作室等荣誉,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东南大学十二年用心用情用力的定点帮扶。他希望,各位专家通过面对面"会诊把脉",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南华彝绣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力量和科研支撑。

南华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陈如军致辞

主旨演讲环节,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教授发表了题为《有形有效有感的乡村振兴——南华考察有感》的报告,他提出乡村振兴要形成关联体系,善于学习地方知识,发现民间智慧,总结百姓道理,只有形气神不失其位,方能获得有形,有效,有感的理想效果。

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作主旨发言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发表了题为《从先锋艺术到先锋人群——文明转型与人口迁徙的趋向》的报告,她提出"先锋人群的概念,以艺术家为代表的创意人群呈现出从城市到乡镇的迁徙趋势,实现了在地生活艺术化的创造,这是当下艺术乡建工作亟须把握的重要力量,在彝绣的研究和发展中要重视和运用好这一重要的力量。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作主旨发言

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徐新建发表了题为《纹绣、穿戴、文化皮肤:西南民族的盛装传统》的报告,分别从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的学科维度探讨了西南民族盛装传统的纹绣技艺、穿戴风俗和文化皮肤,为解码彝绣文化蕴藉、提炼学术话语和优化可持续的产业路径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徐新建作主旨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教授发表了题为《新文旅视角下的艺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报告,报告立足新文旅视野,基于丰富的艺术乡建田野工作,提出了营造特色场景、发挥情感功能、活化遗产资源、关注乡村美育、激发乡村意义生产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实践方略。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作主旨发言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教授发表了题为《聚力定点帮扶共兴彝绣文化》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东南大学开展南华彝绣帮扶方案的核心思路和主要举措、帮扶成效。她表示,通过校地共同努力,南华县已经成为东南大学服务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新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式,同时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课堂。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作主旨发言

 本次会议设有两个分论坛,来自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学、舞蹈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南华彝绣艺术乡建的理论与思考南华彝绣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主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会议最后,从发展理念、传承创新、资源整合、人群动向、跨届联合、科技赋能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等方面,全体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强高校之间、学科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学者与民众之间的手拉手,并讨论完成了《乡村振兴南华共识》,这是本次峰会的重要学术成果。主要内容包括:

一、以整体性、反思性、关联性为前提,促进彝绣发展与乡村振兴;

二、将彝绣的溯源纳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之中;

三、以乡村生态与文化遗产为资源,讲好扎根本土的传统故事;

四、以后农业社会为依托,关注逆城市化的先锋人群;

五、以新质生产力为背景,关注数字化的乡村未来;

六、以跨界联合为助力,创建多层面”“手拉手”“心连心的新型共同体。

会前,专家下乡实地进行了充分调研,先后考察了沙桥镇火草纺织非遗工坊、七彩彝绣美丽工坊、雨露白族乡、南华县野生菌交易市场、楚雄州博物馆、楚雄彝绣数字产业园、彝族火把节祭火仪式等相关文化和产业。会上,与会专家与南华县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校地对话,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交流。会议期间,为加强南华在地人才培养,东南大学南华绣研究中心还专门安排了两场南华彝绣美学讲座:张乾元教授《中国古代绣绘的审美观念简说》和张志贤副教授《彩线华章:刺绣色彩原理的美学阐释》,南华彝绣从业者和文化干部近百人次参加。

 

通讯员:杨嘉

图片摄影:曲钢、王格萱、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