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东南艺术·至善讲坛”第十讲——朱存明:《汉画像中的汉文化精神》纪要

发布者:许继峰发布时间:2020-09-15浏览次数:616



2020910日下午,“东南艺术·至善讲坛”高端学术讲座第十期顺利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为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教授,讲座题目是《汉画像中的汉文化精神》。

  

  

  

  

开 场 介 绍 ]

程万里教授

讲座开始前,本期讲座主持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程万里教授对朱老师的学术职务和研究领域,作了简要介绍。朱存明教授是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担任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艺术学理论”主持人,兼任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兴趣有“灵感思维”“汉画像艺术”,目前主持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学大系>编篡及海外传播研究》,已经出版《汉学大系》著作20种,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讲 座 内 容 ]

朱存明教授

讲座开始后,朱老师讲解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汉画像?朱老师首先从自己2000年在南京大学读博为何选择汉画像作为博士论文题目说起,因为汉画像研究比较具体,材料真实可信,可以深入研究下去。

  

  

在具体研究中,结合黑格尔的美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卡西尔的象征形式主义哲学,以及符号学等各种理论,把汉画像定性为一种象征主义艺术,可以通过象征的符号来研究汉画像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接着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相关学者对汉画像的高度评价和研究贡献。翦伯赞、鲁迅、王朝闻等都对汉画像给予高度评价,现代美学家李泽厚、刘钢纪对汉画像研究提出了重要理论观点。当代也涌现出一批研究汉画像的杰出学者,包括东南大学的张道一、汪小洋、程万里等老师。然后,归纳了汉画像研究的四个历史范式:金石学、考古学、艺术学和文化学。最后,朱老师提出自己的汉画像研究方法——美学研究方法,包括从图像志到图像学、象征符号分析法、图文互释研究、艺术接受研究和艺术传播学等方法。

  

讲座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汉文化?文化学虽然是一个从西方译介的外来术语,但在中国古代确实存在这种观念。《易经》里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提到这个概念。

  

一般而言,汉文化主要是在两汉时期形成,本来是一个区域性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朝代的文化,但是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优秀的代表,并且对世界产生影响,形成了一种海外研究中国的汉学。朱老师认为,研究文化,需要从它的种族、文字、语言和所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上来立论。汉文化就是在汉族形成的基础上,以汉语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以汉字为符号系统,记录与表现汉民族共同体的一种文化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2000余年的中华文明的文脉中,它从中原传播到从全国,再传播到亚洲,逐渐影响到世界。

  

讲座的第三个问题是:汉画像表现的汉文化精神。朱老师认为,汉画像主要包括崇天、敬祖、尊礼、循道、归仁、贵生等汉文化精神。

  

  

崇天是说中国人崇拜自然神、信天命,中国古代的建筑便是以一种模仿宇宙的样式出现。敬祖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之上的伦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尊礼就是中国的礼乐文化,沂南汉墓的乐舞图、山东滕州的乐舞图、徐州汉王祠堂画像里的乐舞图,就表现了祭祀祖先、歌舞升平的场景。循道是指老子哲学,汉画像石里的是“孔子见老子”画像就是明证。守仁是儒家学说,汉画像石里的宴乐图、饮宴图、六博图等等,都是居家饮宴,其乐融融,然后用并蹄莲、连理枝加以象征。贵生是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不仅仅指人是有生命的,而且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构成生命是由于气,如同老子所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汉画像石中存在较多云气纹。汉代人认为阴阳交感化育万物,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理念,其实就是从古代的生命哲学里发展深化出来的。

讲座最后,朱老师展望了汉画像的研究愿景。汉画像是一种图像的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被我们认识,汉画像以图形的形式表现了汉代及汉以前的中国人的信仰及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形象体现。图像与文字可以对照起来进行研究,但是图像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形象世界。汉文化在汉代形成,在中国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汉民族文化有尊天敬祖的原始宗教、尊礼守仁的儒家精神,循道守法的道家思想为主体,但还有些细节还需要我们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东汉以后,佛教进入中国,汉文化就产生了一些变化,汉画像石里面也有一些佛教的内容。这归功于在汉武帝以后丝绸之路的开发。今天我们搞一带一路建设,其实是丝绸之路的升级版,希望大家在和谐的天下一体这样一个精神范围之内和文化情景中,共同发展。我相信汉文化,汉学在未来的学术发展过程当中和现实的实践当中,将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