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王峰《齐马蓝、布里洛盒子与人类主义艺术的破局》—— “东南艺术·至善讲坛”第四讲纪要

发布者:许继峰发布时间:2020-08-05浏览次数:1028


2020723日下午,东南艺术·至善讲坛高端学术讲座第四期顺利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峰老师,他以《齐马蓝、布里洛盒子与人类主义艺术的破局》为题展开分享。

[ 开 场 介 绍 ]


讲座伊始,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本期讲坛主持人龙迪勇教授简要介绍了王峰教授学术兼职和研究背景。王教授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他在康德美学、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解释学美学等领域深耕多年,近年来视角转向科幻理论、后人类文论、人工智能美学等前沿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今天讲座内容即是王教授研究后人类主义艺术的最新成果。

[ 讲 座 内 容 ]


  

         

讲座伊始,王教授首先对后人类主义艺术进行了解释。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状况,后人类状况充满了各种矛盾性的说明,但其中技术改变人的身体、大脑和思维的趋势非常明显。而植根于后人类状况的后人类艺术还处于萌芽阶段,至于是否存在,暂时还无法轻易回答,本次讲座就是希望以《齐马蓝》为范本来探讨后人类艺术存在的某种可能性。王教授对后人类艺术的讨论方法进行了说明,主要是概念分析方法、拆解艺术声明、潜在艺术声明表面化、艺术声明的组合实验。

王教授首先以布里洛盒子和齐马蓝为例,讨论了人类主义艺术声明的终结。布里洛盒子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业运输品,被安迪·沃霍尔复制后,成为一个艺术品。齐马蓝作为一种后人类的艺术实践,对此后的艺术实践和人工智能观念产生影响。王教授认为,布里洛盒子和齐马蓝瓦解了艺术的人类本性

迪基的艺术制度论强调了艺术的人类本性,即第一要素是人。但布里洛盒子和齐马蓝呈现出瓦解人类本性的倾向,布里洛盒子将摹仿主体彻底打破,齐马蓝则蕴涵着放弃主体的倾向。相对于传统艺术本性观念以源初之物为基础,齐马蓝和布里洛盒子却从不同方向上打破了传统艺术观念的源初复归。布里洛盒子艺术实践中的源初,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纯粹性,它是制度化的,可戏仿的;齐马蓝艺术实践中的源初,放弃了主体,达成对艺术制度第一要素的瓦解。

随后,讨论了人类自我是否是艺术最后的保留这一问题。齐马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机器,非常含糊,难以判断。或者可以把齐马理解为既是一个人,也可以转变为非人。这一错位使我们发现:即使将人类自我意识从艺术作品当中清除出去,也会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即人工智能与艺术实践的结合。尽管这只是科幻作品中的尝试,暂时还无法为它确定名称,但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展,这一实践很可能出现。

接下来,探讨了后人类艺术是否可能。从布里洛盒子和齐马蓝这两个艺术实践中可以发现,艺术公开是传统艺术和现代的激进艺术都必须遵守的一个规定,在传统艺术当中,公开与主体结合在一起;然而在齐马蓝这里,则将艺术公开直接与纯粹性追求结合在一起,放弃了主体性。那么,后人类艺术是否可能呢?

针对这一问题,王教授指出,布里洛盒子作为人类主义艺术的突破口,由于它依然保持着人类主体意识,所以它位于人类主义艺术范围内;而齐马蓝则属于后人类主义艺术,原因在于它包含了很多不同于人类主义艺术的要素,比如智能体、人类自我意识清除等。针对这样的后人类主义艺术,一个适当的态度是把它当作观念实验。这可能是一种后人类艺术的诞生地,意味着人类主义艺术的破局,而随着艺术的不断实践,将造就新的人类艺术形态。

[ 互 动 环 节 ]

  

Q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龙迪勇教授:王教授谈的后人类艺术,实际上是往未来走的,是已经发生或者是即将发生的。回顾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很多我们所谓的艺术作品,都是无名的,比如西方中世纪的很多艺术作品、中国的很多优秀作品如壁画等。请问王教师,这个现象能否从您所讲的主体中断方面进行解释?

A

王峰教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艺术作品中经常碰到,包括刚才有位朋友提到的作家去世后作品才展出来的情况。实际上,我所谈的主体中断并不是这种情况。所谓主体中断,是指整个作品或者说作品的某些部分并非由人来完成。这种情况可以说是艺术作品激进的一个维度,或者是艺术理论的一种激进的维度,我想探索的是这样一种看起来有点奇特的方向。以齐马蓝为例的原因,在于其最终弃绝了人格,只有主体最后中断才能完成整部艺术作品的创作。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趋向,即创作者可以不在场。这种不在场是指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不在场,而非创作之后能不能找到他或者人是不是死掉,时间因素在这里并不重要。但说到底,后人类艺术还是人的,它不能脱离开人,哪怕是人工智能创造的,也是为了人而存在。

Q

线上网友:见证者必须是人吗?

A

王峰教授:必须是人,如果不是人,也是人操纵的设备。因为这涉及到任何艺术必须是对着人的,哪怕是后人类艺术,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人。我在这要说明一下后人类,后人类只是一种状态,不是完全没有人,而是人存在的一种新的方式。因而后人类艺术依然是人的艺术,只是它展现的方式跟人类主义阶段时不一样。哪怕一个艺术作品不是由人创作的,但艺术的观看者必须是人类。

Q

线上网友:艺术是有情感性和主体性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那么,从这个主体和客体上讲,艺术家怎样使人与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结合产生一个主体,进而去反映客体世界呢?

A

王峰教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赋予情感创作出来的,我比较同意这种观点。这可以归结为一个所谓的艺术生命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人类创造的一个问题。这次讲座是想切断所谓的主体以及情感与艺术创作的一种捆绑。也就是说,看起来没有情感的机器,实际上可以创造出看起来富有情感的作品。看似悖论,但这恰好是后人类时代艺术创造的一种可能性。

Q

线上网友:人类本身无意识的创作可以作为后人类创造吗?

A

王峰教授:

这涉及到艺术品界定标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人类主义时期其实已经解决了。我随手画下来几笔,然后扔在一边,它不是艺术品;我随手画下来一个线条,别人觉得很美,然后我就声明说这是一个艺术品。当我加上这个声明时,它就具有了艺术品的品质。艺术品要公开,而且这种公开是基于艺术的目的而公开。

[ 讲 座 总 结 ]


         

讲座最后,龙迪勇教授进行了点评。他表示,王峰教授以布里洛盒子和齐马蓝为例,对后人类主义艺术进行了精彩的阐释。这给艺术理论的研究带来很大启发。王教授对艺术理论史上的一些经典命题如艺术模仿、艺术定义等,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考,拓展了研究维度。由此可见,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理论研究都不应故步自封。本次讲座不仅对历史上的一些艺术现象和理论进行了阐释,还对未来的艺术进行了超越时空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