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赵宪章:《文学图像与文学书像 》——“东南艺术·至善讲坛”第一讲纪要

发布者:许继峰发布时间:2020-07-13浏览次数:1777

      

       2020年7月9日下午,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精心策划的“东南艺术·至善讲坛”高端学术讲座第一期顺利开讲。本期邀请的演讲嘉宾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宪章先生,讲座题目为《文学图像与文学书像》。这是赵宪章教授继诗意图、小说插图之后,围绕“文学图像论”所进行理论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疫情原因,本期讲座以腾讯会议+线上直播的云端形式进行。在正式开讲约15分钟之前,腾讯会议室听讲人数即已达上限,讲坛的影响力及大家的学术热情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正吻合了本讲坛的宗旨,即搭建一个开放性的无墙的思想交流、学术探讨和心灵激荡的平台,使学术和思想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 开 场 介 绍 ]

龙迪勇 教授


       讲座伊始,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龙迪勇教授做简要开场他首先介绍了赵宪章教授的学术发展历程。从早年的马列文论到其后的形式美学研究,再到近年的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赵宪章老师在每一阶段的研究中都坚持以真正的学术问题为导向,以提出真正的学术见解为使命,由此取得了诸多卓尔不凡的研究成果,引领了学术前沿,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龙迪勇教授随后介绍了“东南艺术·至善讲坛”的策划初衷、学术宗旨、开设目的及其后续开展,并对赵宪章教授受邀第一场讲座,不吝分享其最新研究成果表示欢迎与感谢。赵宪章教授也对“至善讲坛”的创办表示了衷心的祝贺与期许,随后讲座正式开始。


[ 讲 座 内 容 ]

赵宪章 教授


       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一直是文艺理论、艺术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问题,但其真正成为研究热点则是在21世纪之后。以赵宪章教授、龙迪勇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尝试运用符号学、叙事学的方法,在对文学图像进行宏观理论建构的同时,也注重微观的文本阐释,将文学与图像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和新的高度。

       此次讲座,赵宪章教授首先从“文学图像”研究的背景及相关问题切入。他指出,当下谈论的文学图像研究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对于“语图符号关系”的聚焦,这与古已有之的诗画关系等文图研究大为不同,当下的文图论可以说是有着辽远的过去以及短暂的历史。通过对徐冰的艺术作品《天书》与《地书》在表意领域的二律背反现象的分析,赵宪章教授认为“图像时代”的到来所引发的符号危机正是当下文学图像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所在,文图关系研究要回应现实的人文关怀。文学与图像将成为21世纪文艺理论关注的母题,以文学为参照的图像研究将使未来的艺术理论走向更为广阔高深的天地。



       随后,赵宪章老师对“文图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向进行了概述。他以“诗意画”和“画意诗”分别在画史和诗史上的不同地位,以及影视与文学的相互改编产生的不同评价为例,说明“语图互仿”的不同效果,即图像模仿语言成功者居多,语言模仿图像则胜者寥寥。这是由于语言是“实指符号”,而图像则为“虚指符号”,由此决定了二者在表意方面的强势与弱势。正如马格利特《形象的背叛》中语言对于图像的解构,当语图共享同一文本时,语言的强势表意导致了对图像表意的驱逐。他还以魏晋至隋唐、宋元以及明清之后三个阶段的题画诗为例,说明了中国诗画关系的发展演变实则是绘画本体逐渐退隐而题画诗逐渐凸显的历史,这也再次验证了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在表意方面的强弱之别。因此,赵老师认为,语言和图像的关系既是文图理论研究所依托的方法,也是其目的和指向,对于文图关系的研究体现了人文学术的人文关怀,是对“图像时代”的学理回应。


       其后,赵宪章教授对他独创的一个新概念——“文学书像”进行了阐释,这是他基于长期文图关系研究之后的延伸和拓展。所谓“文学书像”,就是文学书写造像,是语言艺术的延异,与诗意图、小说插图共同构成传统文学图像研究的三大典型样式。赵宪章教授对定义书写能否称为艺术的“实用-艺术”二分法提出质疑。他指出,书艺的本体表征在于“书像”,书写成为艺术在于“书像”的可欣赏性,其先验形式是“视觉注意及其选择”。在做了这番解释之后,赵宪章教授分析了书像的概念及其与语象、字像的区别和联系,他认为三者的联通使“文学书像论”成为可能,而“文意”与“书像”、“书意”是一种如影随形的关系,书像必然受到所书原作之文意的影响。


       最后,赵宪章老师总结道,“文图论”是面向“图像时代”的跨学科理论,“语图关系”是其基本方法和终极旨归。“文学书像”既是传统文学图像的典型样式之一,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图像,书像与语象、字象直接连通,因此书意和语义、字义也错彩交融。“书像”既是语言符号的延异,又是独特的图像表意。这种语图关系的新模态有待于我们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义,并将有助于我们引进新知和现代理性,从而遏制中国书论在经验层面的长期滑行。


[ 互 动 环 节]


       分享结束后,进入互动提问环节。龙迪勇教授对“文学书像”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将书写视为艺术的国家之一(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则是阿拉伯文字的书写艺术),书法的书写轨迹或“姿势”(即赵老师所说的“文学书像”)在所指之外构成了符号表意的重要途径;而西方语言文字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因此西方学者较少对这一问题进行学术性研究,对此做出理论贡献的就更少了。当然,龙迪勇教授同时也指出,西方也有个别学者对此问题有所涉猎并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见解,如德里达的“文字学”及相关理论。龙老师认为,赵宪章教授以“文学书像”这一概念将此现象加以理论化、学术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的问题意识、理论功底及思考问题的方法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


      西南大学教授肖伟胜指出,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学者应发出自己的声音,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宪章老师的这一最新研究将为传统艺术走向世界开拓一条新的理论路径。


       马来西亚大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就“文”与“书”的分离问题提出疑问,他举例道,有的艺术家虽擅书法但文意并不突出。赵宪章教授就此回应道,“文”与“书”的关系并非单纯的审美价值评判,而是风格判断,“文”与“书”在风格上肯定是一致的。


       东南大学教授沈亚丹表示,赵宪章老师的研究建立了文学与图像、书法与文字之间的新联系,把我们带到思想的十字路口。中国书法是靠点画程式逐渐建构起来的特殊符号体系,既不属于语言传统,也不属于图像传统,基于此,沈亚丹老师提出,“文学书像论”是否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图像理论的一部分,抑或同样适用于他国如阿拉伯、日本等的书法艺术。赵宪章老师表示,由于精力及条件有限,尚未对他国的书法艺术展开比较分析,但中国的书法艺术最为典型,因此对于其的研究结果或具有普遍代表性。此外,赵宪章教授还就书法与绘画评价标准的差异、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区别,以及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 讲 座 总 结 ]


       最后,龙迪勇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表示,学术讲座中的交流与分享,不仅在于知识和理论的讲授,更在于心理和思想的碰撞;不仅在于具体观点的介绍,更在于研究方法的启发。赵宪章老师在文学图像领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从多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发表了丰硕的系统性理论成果,“文学书像”(文学书写造像)是他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所拓展出的一个充满理论诱惑和学术潜力的崭新研究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学术前景。学术研究唯有如此,才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