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艺术·至善讲坛”正式启动

发布者:许继峰发布时间:2020-07-08浏览次数:767

东南艺术·至善讲坛 \ 开讲辞


—— 龙迪勇(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理论研究传统。早在1906年,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前身)设立第一个师范类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创中国高等教育开艺术专科的先河,培养了我国艺术教育的第一代师资,从而拉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序幕。在东南大学历史上,先后有许多艺术大师,如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戏曲研究和教育家吴梅,美学大师宗白华,绘画大师张大千、徐悲鸿、吕凤子、陈之佛、傅抱石、吴作人、黄君璧等都曾执教于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时至今日,历经百年沧桑,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西北角的六朝松旁,依然矗立着当初为纪念李瑞清先生所建造的梅庵(现为东大艺术学院所在地),它像是一位无声的长者,默默地给我们叙述着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学发展的故事……


1996年,在张道一教授的带领下,东南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使艺术学学科成为正式的学科建制进入国家学科目录,开始培养艺术理论的专门人才。1997年,东南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使艺术学进一步提升,开始在全国培养艺术理论的高端人才。2003年设立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是本学科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2010-2011年,在学科升级为门类的过程中,东南大学艺术学学科带领兄弟院校专家,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撰写了学科升级方案、学科简介、硕士博士培养要求,成为本学科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文本,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采纳。在教育部第一、第二轮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艺术学科一直在全国处于前三的位置,第三、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荣列全国第一,获得A+等级。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艺术学院参与主持的古琴基地被教育部列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早在1911年,古琴大师王燕卿即率先把古琴引入东南大学课堂,从而开启了古琴进入高等教育之先河)。2020年,由艺术学院联合建筑学院牵头申报和建设的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为东南大学首个国家级文科智库。


作为中国艺术学教育的先行者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重镇,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拟于20207月开始推出东南艺术·至善讲坛系列高端学术讲座。讲坛以艺术为核心,并旁涉文学、历史、考古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旨在提出新的学术话题,开辟新的思想疆域,引领相关学术研究。讲坛主张观点多元,内容兼收并蓄,形式不拘一格,应邀演讲者均为海内外相关领域极富声望的学者:或在学术领域里开疆拓土,或在学术思想中独树一帜,或在学术方法上启人深思……


“至善”出自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对完美的诠释,是对最高境界的追求,也是东大艺术学人在艺术研究、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中所一贯秉持的精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希望以“东南艺术·至善讲坛”为契机,搭建起一个供国内外艺术研究者、艺术创作者和艺术爱好者进行思想交流、学术探讨、心灵激荡的平台,从而促进艺术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由于疫情的原因,“东南艺术·至善讲坛”目前暂以云端的形式进行;但无论是在云端还是在现场,“东南艺术·至善讲坛”均是一个开放性的无墙的讲坛。我们认为,学术和思想,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不应该仅仅限于象牙塔中的研习,更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因此,“东南艺术·至善讲坛” 的开设,目的不仅仅限于本院师生的交流、教育、启蒙和受益,更是对整个艺术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份责任和义务。欢迎校内外对相关话题感兴趣者列席聆听。

 / 东南艺术·至善讲坛标志释义 /

                             —— 许继峰 设计



       1、 标志整体图案为“A+”图形。其中A为艺术(Art)和学术(Academic)英文首字母,表明讲坛本质属性和目标。“A+”即指向艺术领域、一流学科、前沿学术的高峰讲坛;


       2、 A由实形——正三角形和虚形——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四牌楼校区大礼堂组合而成,虚实结合,前后相成,凸显出讲坛的前沿性、尖端性和学术视野的广阔性。


       3、 “+”图形为经纬交汇,纵横通达,也如星光闪耀,火花激荡,体现多元、融合、开放、协同,预示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交流、心灵的激荡。


       4、 标志主体颜色为紫色渐变色,取义紫气东来,寓意东南艺术·至善讲坛旨在营造艺术学人之间思想交流和学术探讨的良好氛围,预示了艺术学界无限美好的未来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