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东南艺术·至善讲坛”第十六讲——傅修延:《敦煌壁画上的奇妙音景——以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为例》纪要

发布者:许继峰发布时间:2020-10-09浏览次数:959


2020927日晚上,“东南艺术·至善讲坛”高端学术讲座第十六期顺利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为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傅修延老师,讲座题目是《敦煌壁画上的奇妙音景——以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为例》。

  

  

开 场 介 绍 ]

3db7116bf28e2931a3a4c1a074bfe5a

龙迪勇教授

讲座伊始,本期讲座主持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龙迪勇教授简要介绍了傅老师的学术兼职和研究领域。傅老师是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担任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江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务。傅老师长期从事比较文学、叙事学与赣鄱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在听觉叙事、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傅老师的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五次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四次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含一项重点项目),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

  

bacf53b004a3055415f20b659350a40

  

  

讲 座 内 容 ]

微信图片_20200930224655

傅修延教授

讲座开始后,傅老师首先对“音景”概念进行了溯源,并解释了研究敦煌壁画上奇妙音景的缘由。音景(soundscape)为声音风景或声音景观的简称,这一概念来自加拿大声学R·M·夏弗的《音景:我们的声音环境以及为世界调音》一书。傅老师认为,从叙事角度而言,许多小说、诗歌、音乐乃至美术作品中都有对音景的表现,目的在于唤起对故事世界的听觉想象。佛教是一门高度重视口传的宗教,敦煌壁画上最为常见的活动是说法诵经,因此,研究这样的作品应该考虑到声音的在场。为方便集中探讨,本研究将以榆林窟第25窟的观无量寿经变为中心进行讨论。

  

357dad5f5e67aceac9288cb59b156be

d9c7a0fab3791a95a76a3ddbf4d58f0

接着,傅老师从主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三个角度,分析了观无量寿经变图像的音景。音景的基本调性由主调音确定,它决定整幅音景的基本色调和总体轮廓。经变上的发声主角无疑是画面正中的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简称弥陀)。佛音之为主调音,是因其几乎能模仿和代表世间一切音声——从山呼海啸、鸟鸣兽吼到各种乐器之声,甚至可以说其他音声都是佛音的从属或回声。信号音因个性鲜明而较易引起注意,日常生活中最常听到的信号音为口哨、警笛和汽车喇叭等。据此判断,经变右上侧的钟楼,以及左上侧与钟楼位置呈对称的鼓楼(如今因画面剥落而漫漶不清,但许多复原图上都有鼓楼,对此似无争议),应为信号音的声源所在。而与主调音的包容和信号音的提醒不同,标志音的功能在于体现音景的特征。经变正下方演奏乐曲的八人伎乐,以及弹琵琶的迦陵频伽,均是极乐世界的显著标志。音景的各部分之间会发生转换,这主要取决于听者对其的关注度。

3ba760d9c184e03f512414bf53d839d

  

d0697e15e5993a32073021b6163977c

随后,傅老师分析了观无量寿经变图像的回响与感应问题。经变的奇妙独特和不可思议,还在于用微妙手法表现出弥陀说法引起的种种回响与感应。例如,人物身上的飘带和长袖等本应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但在画面上它们都像在太空中那样舒展和飘荡开来,只能说这与佛音在殿堂内鼓荡有关。弥陀说法不但引出种种神奇美妙的回响,其产生的感应效果亦不可思议。投向环绕中央法台与伎乐舞台的一池碧水,此即传说中能消弭一切业障烦恼的七宝莲池,七宝莲池在这里成了彼岸世界的入口,化生童子出现其中代表着说法产生的最终效应——被佛音感化的往生者在这里摆脱了世间所有痛苦,就像是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同时,傅老师还认为禽鸣也是这幅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鹦鹉、孔雀、共命鸟、迦陵频伽和白鹤等。它们不但鸣声各异,更有各色传说叠印其后形成立体、具有纵深感的隐喻叙事,观者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想象余地。

  

  

31cec41127ace0d4d92bc3750f9ade3

  

d27d66191409d69514226bb6574681e

  

然后,傅老师分析了壁画的副文本:两侧副图与北壁经变。副文本(paratext)指有助于理解正文但又不在其内的伴随性文本,如序跋、注释、献辞、后记和封面等,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图像文本。观无量寿经变主图两侧还有用界框隔开的两幅竖条副图,内容分别对应《观经》序分部分的未生怨与十六观。南壁经变在核心位置用伎乐天、弹琵琶的迦陵频伽和八人乐队突出音声之美,北壁经变却在同样位置表现宝物在人们眼前消失,这样的差异是有意为之:美轮美奂的宝幢顷刻间化为乌有,传递的消息似乎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更深一层的意涵则是眼睛看到的都不可靠,这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此安排是用反衬法来提示眼见未必“实”而耳听未必“虚”,从而让人心悦诚服地奉行耳听佛法、口念佛名的听觉修行之道。

  

652c14857fad53e0a0faa11f28621e9

  

e86f56feb2f8b2b35a3d48e0cc1c40e

  

最后,傅老师提炼出一个新的概念术语——“听感视觉”,加强了观无量寿经变图像听景分析的理论深度。“听感视觉”(acousticvisuality)是受到吉尔·德勒兹的启发而提出的,“听感视觉”不仅来自发声之物,与发声之状也大有关系。无论是“张口努目”“满堂中如雷霆喧于耳矣”“于无声处听惊雷”,还是观无量寿经变上的发声姿态,都让人一望便知有声音发出。傅老师认为“听感视觉”与“通感”(synaesthesia)“感觉挪移”“具身体验”等存在密切关联。傅老师还指出,之所以讨论经变上的音景,是因为以往那种把画面世界设为静音的做法不能得古人之本意——敦煌壁画虽为造型艺术,反映的却是注重口传的佛教文化,今人若想如陈寅恪所言对其有“真了解”,便不能对其中的音景置若罔闻。

62da6d862a536c28f2934fe67e40fdd

  

  

  

互 动 环 节 ]

²Q:马来西亚老师黄浩宁:《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往多认为“关关”

是鸟叫声,后来日本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关关”并不是鸟叫声。请问傅老师,对于这种无法确定的声音,怎么分辨?

A: 傅修延老师:由于古代的很多声音是无法还原的,只能通过文字表达和阅读,所以需要找一些材料来猜想。“关关雎鸠”到底是不是拟声词,尽管日本学者提出不同意见,但从我们来讲还是一个拟声词。类似需要辨别的例子很多,例如,南昌市有一个著名景点——洗马池,为啥叫洗马池呢?多数人说是给马洗刷了,还有人认为过去有一种官职叫太子洗马,可能是当过太子洗马官职的人在那里住过,后来他的官职就变成了地名。但是我调查得知,全国有很多类似洗马池的地方,但没有一处说与太子洗马这个官职有关。这样一来,就可以证明南昌的洗马池就是洗马的意思,恐怕只有采取这样的办法,才能够让人信服。

²Q: 法雨樱花:佛教文化中为何会出现“口传”现象?

A: 傅修延老师:这是大家公认的,因为原始佛教在印度传播的时候,面向的都是最基层最底层的人,他们本身没有识字阅读能力,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就不立文字,更多是师徒在一起口耳相授。王小盾老师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研究,结论比较令人信服。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很多特别的禅宗也不立文字。但是,注重口传不等于说完全没有文字,还要留下很多记录,这些记录后来被中国学者翻译记录,就保留下来了,但是早期我们更多的传播手段还是口耳相传。

²Q: 元园:迦陵频伽的起源有很多种,请问哪一种比较真实可信呢?它的音乐性质是怎

么被赋予的?它们有可能是唐代音乐乐伎的幻化吗?

A: 傅修延老师:对迦陵频伽,我还找不到相关的更多材料,佛经上有很多关于迦陵频伽的说法,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出现都是与声音有关系,强调它的声音美妙、动听、可爱、和雅。在所有的佛教讲音声中,迦陵频伽的音声被认为是最和雅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最和谐的。迦陵频伽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声音,所以它更多是以一种声音的形象出现,这点是没有问题的。我看过一些说法,但不一定可靠。叶嘉莹先生关于迦陵频伽有过很多研究,但更多是从他的名字出发。还有一些研究说迦陵频伽出自喜马拉雅山,后来变成西方的英语单词music,这个就是指它的名字,但这些我觉得还需要有更明确的材料来证明。所以我为什么在讲到塞壬的时候,要用上我在大都会博物馆拍的古希腊的石棺图片,这就是非常确切的材料。因为棺材上的雕刻没有假,说明那个时候,希腊人死亡之后,人们雕刻上塞壬的形象,用塞壬的歌声把他护送去彼岸世界,它起到的作用也是音乐的功能。

  

  

讲 座 总 结 ]

  

讲座最后,龙迪勇教授加以总结。今天晚上傅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非常精彩,有三点感受:一是角度新颖,在学术上具有开疆辟土的性质。在以往研究敦煌壁画的各种成果中,鲜少从声音角度研究的,傅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研究窗户。二是视野宏阔和知识丰富。傅老师在分析观无量寿经变图像上的具体内容时,如亭台楼阁、乐器、鹦鹉等,涉及到古今中西的很多理论知识,体现了一个学者知识的丰富和视野的宏阔。三是跨界思维和理论深度。讲座里涉及到很多古今中外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跨界,是跨学科、跨媒介、跨专业的探索。这些年我在提倡一个概念——跨媒介叙事,傅老师今天的讲座就是一种跨媒介,研究对象是敦煌壁画,这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从图像里又可以听到声音,而且对声音进行了富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的阐述。另外,傅老师的分析体现了一种理论的深度。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理论深度,仅仅是知识的广博、视野的宏阔,它的生命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傅老师的文章是把理论追求融入其中的。他借鉴德勒兹的理论,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术语——“听感视觉”,具有极强的理论深度和阐释力,如果用这个概念去分析很多新旧问题,会带来一些别开生面的极具新颖性的阐释。

  

  

撰文|刘坛茹

审核|姚瑶 熊海洋 

排版|刘莲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