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向东

时间:2022-01-05浏览:63

科研项目200312月~200512月,独立完成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净土宗、禅宗与佛教艺术”课题(03SJD760004)研究;项目总经费0.5万。

200711月~201011月,承担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教学与科研),项目总经费6万。

主持东南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佛教艺术研究”建设项目,项目总经费3万。(201012月~201212月)

主持国家教育部项目“五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美术的艺术成就”(09YJC760011)研究,项目总经费5万。(200910月~201212月)

主持东南大学通识课程“中国佛教艺术赏析”建设项目,项目总经费1万。(200912月~201112月)

主持国家社科项目“隋唐佛教图像与信仰研究”(项目号:15BZJ019),项目经费20万,2015.06立项

参与“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项目号:D238——大型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图像文化史》(40卷),独立承担《佛教卷(上、下)》,项目总经费160万,2013.09立项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宗教美术史》”(项目号:17ZDA237),项目经费80万,子课题《中国佛教美术史》负责人,2017年立项。

  

  

学术会议20048月,赴敦煌参加了“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敦煌研究院主办),提交了《敦煌莫高窟屏风画的起源》一文。

20078月,参加了“敦煌壁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敦煌研究院主办) ,提交并宣读《归义军时期敦煌画工群体的两极分化对变相创作的影响》一文。

20096月,参加“第五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山西大学、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等联合举办), 提交并宣读《宗教艺术学初探》一文。

20105月,参加“后技术时代的艺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国德州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等联合举办),提交并宣读《新技术的应用对佛教艺术的影响——以无锡灵山景区的“九龙灌浴”艺术设计为中心》一文。

20107月,参加“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国际研讨会” (敦煌研究院主办),提交并宣读《莫高窟第154窟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研究》一文。

201512月,参加“饶宗颐教授百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大学),提交并宣读《北朝后期敦煌石窟顶部图像研究——新式天界图像传入的影响》一文(分会场报告,126日)。

201611月,参加“图像与信仰——历史、宗教与艺术的交融”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提交并宣读《810世纪佛顶尊胜陀罗尼图像研究——以坛城图为中心》一文(主会场报告,1127日)。

20177月,参加“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长安国际学术研讨会”(陕西师范大学),提交并宣读《从影堂至祖堂——晚唐至宋代佛教祖师图像布局、场所与祭祀仪式的变迁》一文(主会场报告,715日)。

201810月,参加“佛教美术源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提交并宣读《视角、方法与叙事模式:中国佛教美术史研究的相关问题》一文

201810月,参加“观念·技术视野·视角:敦煌石窟研究方法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敦煌),提交并宣读《敦煌石窟经变组合与佛教体相用观念的关联》一文

201812月,赴印度索麦亚大学参加Embodying Compassion: Avalokitesśvara in Buddhist Art慈悲体现——佛教艺术中的观自在菩萨)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唐宋时期敦煌石窟中显密观音图像的融合》一文

学术考察与交流20058月与20068月,两次应邀参加了台湾圆光佛学研究中心与兰州大学联合举办的甘肃石窟考察研习营,分别提交论文,参与学术研讨。

20101月至4月,赴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青年学人计划”交流活动,主要从事古代罗汉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

  

论文论著

从语言比较的角度看中西艺术理论第差异》(发表于《艺术百家》2000/2);

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史观》(发表于《美与时代》2003/6);

克孜尔第205窟《阿世王闻佛涅槃》壁画与“转变”》(发表于《装饰》2003/4

《榆林窟第19窟目连变相与<目连变文>》(发表于《敦煌学辑刊》2005/1

《佛教艺术中“变相”的定义及其功能》(发表于《艺术百家》2005/4

《“士人画”审美观念对佛教艺术的影响》(发表于《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四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7月)

《试论敦煌莫高窟屏风画与敦煌变文的关系》(发表于《东南文化》2005/4)《莫高窟屏风画的起源探讨》(发表于《东南大学学报》2005/2

《莫高窟第45窟佛龛的设计意匠——兼谈与该窟观无量寿佛经变的关系》(发表于《敦煌研究》2006/1, 43-49页)

  

《南北石窟寺的造像思想初探》(发表于《兰州大学学报》,2007/29600字,第4754页)

《莫高窟第46窟佛龛造像的关系——兼谈该窟佛教造像中的法华思想》(发表于《敦煌学辑刊》,2007/111000字,第7181页)

《五世纪二佛并坐像在敦煌与云冈石窟的表现》(发表于《圆光佛学学报》总第十一期,2007/313000字,第123页)

《敦煌连环画式变相的起源——兼谈其与敦煌变文的关系》(发表于《艺术百家》,2007/38600字,第127131页)

  

《敦煌画稿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发表于《敦煌研究》2008/49100字,第2127页)

《话本插图的渊源》(发表于《美术与设计》,2008/5,第3439页)

《归义军时期画工群体的两极分化对敦煌变相创作的影响》(发表于《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2月版,第504510页。)

  

《敦煌变相与变文研究》(32万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1月版。

《敦煌变文讲唱的道具及其表演方式》(发表于《艺术百家》,2009/5

《宗教艺术学研究对象及其分类与特点》(发表于黄惇主编:《艺术学研究》第3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176页。)

  

《宗教艺术学初探》(发表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第62-65页)

《新技术的应用对佛教艺术的影响——以无锡灵山景区的“九龙灌浴”艺术设计为中心》(发表于王廷信主编:《艺术学界》第三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41-48页。)

《敦煌变相与变文研究综述》(发表于《艺术百家》,2010/5,第196-200页)

《敦煌维摩诘经变以窟门为中心的设计意匠——以莫高窟第103窟为例》(发表于《敦煌学辑刊》,2010/3,第133-141页)

  

《唐代“行道僧”图像考》,《民族艺术》,2011年,第3期,第103-108页。

  

《“行道僧”图像的起源》,《造物》第一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58-67页。

《莫高窟第154窟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研究》,《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88-200页。

  

《南朝佛教图像对北朝的影响——以礼佛图、天人骑兽图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第1419

《五代宋时期的十八罗汉图像与信仰》,《民族艺术》,2013年,第4期,第146-151页。

  

《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像与信仰——兼谈其与西方净土变的关联》,《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第10-15页。

  

《传统壁画的继承与创新——申古博先生的岩彩山水与白描人物》,《民族艺术》,2014年第6期,第1

  

《北魏至隋代敦煌中心柱窟图像布局的演变》,《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第66-72页。

《行道僧图像衰微考》,《敦煌学辑刊》,2016年,第2期,第90-99

6世纪前期北方地区维摩诘经变的演变,《艺术设计研究》,2016年,第4期,第11-17

  

《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上、下),中国摄影出版社,2017年,(上册,47.5万字);(下册,49万字)

  

《邓峪石塔的塔身四面造像研究》,《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79-85页。

《从影堂到祖堂——晚唐至宋代佛教祖师真像与祭祀礼仪研究》,载于《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8394页。